返回
第335章 卡住绞肉机的硬骨头
首页
更新于 2022-07-01 02:31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
    在卫燃耐心的等待中,视野中的白光散去,周围也变成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室。
    金属本子的第16页,那张羽毛笔绘制出来的图案已经变成了一张黑白照片。这张照片里,躺在担架上的士兵原本模糊的面容也变得清晰了不少,可以依稀看出正是拉诺护士。
    而在照片的下面,金属羽毛笔簌簌的写出了一行行的文字。
    “卡住绞肉机的硬骨头”
    1942年10月3日,瓦连京连长及政委谢尔盖所率连队遭德军火炮覆盖性打击,全员牺牲。
    急救站医生帕沙率战地医护工作者及伤员补充前线阵地阻击,无一投降,无一幸存。
    邮差雷夫里、护士拉诺及狙击手达尼拉,于当天遭遇德军巡逻队,为掩护火炮观测员安德烈相继牺牲,其尸体由护林员乔亚率领林场伐木工抢回,合葬于勒热夫郊外松林。
    火炮观测员安德烈,于当天完成火炮指引任务后,接到新任务继续潜伏于松林深处,一周后于返回苏军阵地途中不幸触雷身亡。
    护林员乔亚,勒热夫战役结束后,与尤娜结婚并幸存至二战结束,曾长期寻觅火炮观测员安德烈尸骨,直至苏联解体后放弃并乔迁至莫斯科定居。
    苏联红军战士伊万,1942年9月末,因伤退役,返回故乡秋明,就职于秋明国立大学图书馆负责保洁工作,并于1997年夏离世。
    苏联红军战士,艺术家托尼亚,1942年9月末,因伤退役返回故乡莫斯科,战争结束后成为摄影师,育有一子。其子谢尔盖曾短暂就职于共青团真理报。苏联解体后,父子二人合作经营照相馆,2001年冬,托尼亚于睡梦中辞世。
    写到这里,金属羽毛笔另起一行,写出了一个位于莫斯科的详细地址,以及一个叫做谢尔盖的名字和一串电话号码。除此之外,这羽毛笔还额外提供了一组详细的坐标。
    略作停顿,它又另起一行继续写道,“那些被遗忘的名字,都曾是被遗忘的战场上无人知晓的英雄。他们为之努力的,也许只是为了让活着的人不再经历他们经历过的痛苦。”
    哗啦啦的翻页声中,金属羽毛笔在缓慢旋转的红色漩涡下继续写道,“我亲爱的战友,感谢你见证了我们的婚礼。我亲爱的战友,感谢你为我们按下的快门,我亲爱的战友,感谢你馈赠的伏特加。”
    伴随着“当啷”一声脆响,完成工作的金属羽毛笔砸落在了坚硬的实木桌面上。
    卫燃用力搓了搓脸,深吸一口气,将手伸进红色漩涡里,将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摆在了桌子上。
    这次得到的,除了一条苏军斗篷,以及一双二战德军普遍装备的皮质行军靴之外,那双擦得锃亮的长筒皮靴里,还各自塞着一块厚实的裹脚布。
    而这分属两个阵营但却摞在一起的标志性服饰装备中间,还有个看起来很有年代感,其上印有烫金的“共青团真理报”字样大本子。
    轻轻掀开这个比A4纸还大一圈的塑料皮本子,卫燃发现,除了第一页手写着“苏联红军第31集团军,第220步兵师第673团”的字样之外,其后的每一页上,都固定有四张苏联红军士兵的单人照,这些单人照的下面,还用暗蓝色的钢笔字迹写着一个个地址,而在这四张照片的中间,则是一个烟盒大小的纸袋子,里面装着对应这四张照片的底片。
    随着他一页页的翻动,这本相册里出现了太多他熟悉或者陌生的人,他们里有曾经和自己一个围着炉子,一边烤着裹脚布一边听艺术家托尼亚唱歌的那些战士,有曾经和自己说,他的家在斯大林格勒,他的儿子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的那个老兵,也有当初送他靴子的战士,更有瓦连京连长、谢尔盖政委,以及当初差一点被选上成为达尼拉副手的那个战士鲍里斯。
    将这本厚实的相册翻到最后一页,卫燃却发现里面只有战壕里那些士兵的照片,其后拍摄的却是一张都没有看到。
    将仍旧放在一边的金属本子往前翻了一页,卫燃将那张黑白照片旁边纸袋子里的那厚厚的一沓底片拿出来,一一卡在了背光板上,等他接通背光板的电源,这才稍稍松了口气,那些在相册里没出现的照片,都在这里呢。
    仔细的收起这些底片,卫燃最先拿起仍旧放在桌子上的长筒行军靴看了看,这双靴子和旁边的斗篷一样,看起来都被金属本子恢复了“出厂状态”,上面既找不到尺码和生产日期,也找不到生产厂家的编码。
    但这双靴子的鞋底却要稍稍厚实了一些,就连镶在鞋底的防滑钉看起来也要更加的坚固耐磨。
    还算不错...
    卫燃暗自嘀咕了一句,将其放在一边,随后又把那条厚实的斗篷展开披在了身上。
    对着远处的镜子欣赏了一番,卫燃索性把那双靴子也换上,从桌子上的木板箱里,拿出了那支svt40半自动狙击步枪。默不作声的端详着枪托上的刻痕和那两排五角星。
    轻轻弹了弹穿在拉机柄圆环上的那两枚戒指,他在清脆的撞击声中喃喃自语的叹息道,“可惜,它上面再也没有机会刻满100个德国人的生命了。万幸,它上面再也没有机会刻满100个德国人的生命了。”
    最后感慨的叹了口气,卫燃将手中的步枪放回木头箱子,随后又把穿在身上的这身行头脱下来叠好,连同那本相册一起放回了对应的红色漩涡里。
    将金属本子上记录的地址和坐标全都抄下来,卫燃闭上眼睛,靠在椅子背上发呆了许久,最后这才重新睁开眼睛收起身边的金属本子,继而又熟练的从里面拿出了那床古琴瑶光。
    片刻后,悠扬古朴的琴音在温暖的工作室里开始回荡,而卫燃也再次闭上了眼睛。
    直到一曲广陵散弹完,心绪平静了许多的卫燃慢悠悠的收了古琴,再次搓了搓脸,随即翻出了不久前卡坚卡送给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将勒热夫战场上发生的事情以近乎流水账的方式一一记录下来,随后又连上扫描仪,将金属本子里的底片,以及那本相册里的底片,和每张照片里那些红军战士的名字、家庭地址,全都敲进了同一个文档里。
    至于这些东西会不会被卡坚卡看到,他倒是并不担心,这些近乎调查记录的资料很快就会公开,只要自己没把涉及金属本子的东西记录上去,任何人看了都说不出什么。
    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这份事无巨细的但却枯燥到没有太多可读性的记录。卫燃一边活动着手腕一边开始思考接下来的安排。
    眼下距离回红旗林场上课还有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按照去年年底的经历,在完成这次课程之后,自己或许会得到差不多两个多月的假期。
    到时候不管是回国还是彻底给自己放个假,肯定没时间也没机会继续跟进有关勒热夫战场发生的事情。
    念及于此,卫燃将金属本子提供的那组坐标输入到了电脑里,一番对比之后总算确定,这个位置就在勒热夫郊外的一片森林里。
    最后规划了一番时间安排,他索性买了一张第二天一早飞往莫斯科的机票,准备趁着回红旗林场之前,先去那座森林里看看。
    安排好了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卫燃收拾了桌子上的东西,打着哈欠走向了二楼的卧室。
    踏踏实实的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还不等太阳跳出地平线,他已经驾驶着越野车早早离开工作室直奔机场,并在不久之后顺利登上了飞往莫斯科的航班。
    当飞机顺利落地之后,卫燃熟门熟路的找到一家经常和小姨的旅行社合作的租车行借了一辆越野车,直奔150多公里外的勒热夫。
    就像莫斯科市民经常抱怨的那样,在离开莫斯科大环线之后就像到了另一个国家。
    这抱怨可一点不夸张,除了周围迅速变矮的房子之外,破旧的基础设施也是主要原因。不过好在现在差不多已经快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再加上一路都是铺装路面,所以倒是并不算难走,他唯独需要小心的,也只不过是沿路可能突然跳出来的野鹿或者醉汉而已。
    几乎称得上星夜兼程的赶到勒热夫,卫燃随意找了家看起来还算不错的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特意买了几瓶伏特加和一大束正在绽放的向日葵,这才驾驶着借来的车子朝那组坐标指向的目的地继续前进。
    随着车子穿过横跨伏尔加河的大桥离开市区,窗外的景色也变成了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出现的耕地以及零星分布的厂房。至于二战时因为德军的大肆破坏留下的痕迹,如今他能找到的,也只剩下了离开市区前看到的那几座纪念碑。
    或许就像金属本子里写的那样,那些被遗忘的名字,都曾是被遗忘的战场上无人知晓的英雄。他们为之努力的,也许只是为了让活着的人不再经历他们经历过的痛苦。
    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或者说站在一个生于华夏长于华夏的旁观者角度,别说身后渐行渐远的勒热夫,就算是将近两百公里外的莫斯科,在他的眼里其实也就那样。
    甚至,卫燃都可以客观、自信同时又自豪的说,那莫斯科别看是一国首都,但却不一定有他老家那个小县城舒服、方便、安全等等等等,甚至如果需要,他可以一天一夜不带重样的列举出各种证明他没有自夸的证据。
    但站在一个曾经短暂经历了那场战争的亲历者角度,今天的勒热夫对于火炮观测员安德烈,对于狙击手达尼拉和战地护士拉诺,对于那个年轻的邮差雷夫里、对于瓦连京连长指挥坚守阵地的那些士兵来说,或许已经是翻天覆地一样不敢想象的变化。
    至于那个曾经指引他们战斗的政权早已陨落的事实,或许他们其实并不在意,因为至少,他们的家人子女,终于不用再经历他们经历过的痛苦。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